2025年7月15日的江西鄱阳街头,清晨的微风里多了缕特别的“花香”——扬州大学广陵学院“指尖承古韵,通草焕新生”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,带着被誉为“永不凋谢的扬州之花”的通草花技艺跨越千里而来,在这里摆起了免费体验摊,让往来行人在街头巷尾触摸非遗的温度。
天刚亮,团队成员就忙着布置摊位:素雅的通草花样品错落摆在桌前,有层层叠叠的玉兰,有小巧玲珑的雏菊,仿真的形态引得路过的小朋友频频驻足;旁边立着的图文展板更成了“文化窗口”,从通草花位列“扬州三绝”的历史地位,到清代画师笔下百姓头戴通草花的市井图景,再到当代传承人坚守十余道工序的故事,一一清晰呈现。展板角落还贴着小红书二维码,“扫码就能看制作教程,在家也能学做通草花!”团队成员一边整理工具,一边向好奇的市民介绍。
活动持续了近5个小时,不少鄱阳居民参与体验,带走了属于自己的通草花作品。“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,没想到今天在自家门口就能摸到、做到。”参与民众感慨道,“扬州的花到鄱阳来,就像两地文化在握手,这种感觉很奇妙。”
这场街头体验,也是团队创新传承非遗的缩影。在数字化浪潮下,他们不仅在线下“送技艺上门”,更在线上搭建传播桥梁——截至活动当天,团队运营的小红书账号“通草花”已积累118名粉丝,发布的3期制作教程累计获赞超30次,让通草花的美突破地域限制。
(图为7月1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“指尖承古韵,通草焕新生”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小红书账号截图,胡欣怡供图)
团队成员表示:“通草花不该只‘藏’在扬州的园林里,它该走进更多地方,遇见更多懂美的人。”,鄱阳的水乡文化与通草花的自然之美格外契合,“希望这朵‘扬州之花’能在鄱阳找到新‘知音’,让非遗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扎根。”当扬州的通草香与鄱阳的湖风相遇,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奔赴,正让古老的通草花技艺,在青年的接力中焕发跨越地域的新生机。(胡欣怡 张思雨 黄焕霞)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