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教育资讯网
工商银行
苍松凝古韵,通草映青春
发布时间:2025-08-10 12:57  来源:中国教育资讯网   阅读量:16459   会员投稿
分享至:

扬州非遗珍宝馆的展柜里,一株通草松柏静静“挺立”。苍翠的枝叶纤薄如丝,松针的细腻纹理清晰可见,柏枝舒展的姿态藏着坚韧,指尖轻触似能感知温润质感——若不是标签提醒,很难让人相信这并非真松真柏,而是经十余道工序雕琢的通草艺术品,更凭着“永不凋谢”的特质,将松柏的苍劲之美定格成永恒。这,正是团队成员初见通草松柏时,最直观的非遗震撼。

盛夏六月,扬州大学广陵学院“指尖承古韵,通草焕新生”暑期实践团队,带着对“通草花前世今生”的好奇走进珍宝馆。不同于普通参观,他们的目标更清晰:既要读懂这门技艺的历史厚度,更要找到让它“活”在当下的青春路径。

为了让通草花的技艺“留痕”,团队早在调研前就埋下伏笔。他们启动“通草花工艺档案”采集计划:镜头紧盯匠人操作,从通脱木茎髓切片的“纤薄如丝”,到烫花时模拟松针弧度的精准把控,再到染色时渐变苍翠的调色过程,每一步都被细致记录。这些视频最终汇入数字化资料库,让原本依赖“口传心授”的技艺,变成可查阅、可传播的鲜活内容。

调研当天,一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恰好在馆内拉开帷幕。举牌声中,几件通草松柏珍品成为焦点——它们曾在历史中沉淀,如今在竞拍者的关注里,显露出当代市场对传统工艺的认可。团队成员围在拍卖区观察,忽然读懂了“非遗保护”的深意:不是把珍品锁进展柜,而是要让它们走进市场、走进视野,让文化价值通过这样的“碰撞”被更多人看见。

听讲解员细说才知,通草花的故事早从隋唐开篇,到明清时走向鼎盛。而眼前这门技艺的复杂,远超想象:单是原料就需选用通脱木茎髓,后续切片、烫花、染色、组装,每一步都考验耐心与巧思。团队成员站在制作台前,看匠人指尖翻飞将“松针”与“柏枝”精准拼接,才明白“枝叶纤薄如丝”的背后,是无数次练习的沉淀。

苍松凝古韵,通草映青春

(图为6月28号扬州大学广陵学院“指尖承古韵,通草焕新生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观扬州珍宝馆所拍通草花展品,胡欣怡供图)

珍宝馆早已为通草花的传播搭好了舞台。开馆至今,VR体验让游客“穿越”到古代作坊,研学课程让孩子亲手触摸通草原料,两种现代方式吸引超10万人次到访,让老技艺圈粉了不少年轻人。这也让团队成员意识到:通草花的传承,缺的不是魅力,而是更多年轻力量的参与。

此次实践,成了青年与非遗的双向滋养。团队不仅摸清了通草花从隋唐到明清的发展脉络,更在观察拍卖、观看制作的过程中,跳出“旁观者”视角——他们开始讨论:能否用短视频讲通草松柏的故事?能否设计融入通草松柏元素的文创?团队成员说,接下来要把调研所得落地:或许是优化数字化资料库,或许是策划校园传播活动,让这门古老技艺,借着青春动能,在当下重新“挺立”。(张思雨 黄焕霞 杨启航)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责任编辑:王翦
  中国教育资讯网 |网站地图 |  服务合作 |  联系方式 |  网站声明
http://www.campedu.or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- 未经中国教育资讯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