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5日的鄱阳街头,晨雾还没完全散,扬州大学广陵学院“指尖承古韵,通草焕新生”团队的几张折叠桌就支了起来。浅粉、米白的通草花样品摆在竹篮里,沾着露水似的;调色盘里的藤黄、胭脂色刚挤好,镊子、剪刀在晨光里泛着亮——这场从扬州“搬”到鄱阳的非遗体验,就这么在市井烟火里开了场。
团队成员们没等摆完,路过的居民就围了上来。张阿姨提着菜篮子凑到展板前,指着清代通草花市井图念叨:“这花看着比我年轻时戴的绢花还细!”旁边的小伙子干脆掏出手机,对着展板旁的小红书二维码扫了扫:“刚看你们演示剪花瓣,回家跟着教程再试试。”账号里,三条通草花制作教程都带着“鄱阳限定”的标签,配文写着“把扬州的‘永不凋谢’,种进鄱阳的晨光里”,最高一条赞有31个,评论区里还有居民问“明天还来吗”。
动手体验区很快成了“热闹中心”。团队里的黄焕霞蹲在小凳上,教6岁的乐乐卷花瓣:“手指轻轻捏着边,像给小花‘卷裙摆’就好。”乐乐的妈妈在旁边调染料,原本想选正红色,团队成员胡欣怡笑着建议:“鄱阳的荷花多,试试淡粉掺点鹅黄,像刚开的荷瓣儿。”近五个小时里,折叠桌上的通草片越用越少,居民手里的“成果”却越积越多:有阿姨把做好的通草茉莉别在衣襟上,有学生把小巧的通草菊夹进笔记本,还有老人捧着通草叶做的叶片,说要带回家给老伴看看“扬州来的手艺”。
“以前总觉得‘非遗’是博物馆里的玻璃展柜,今天才知道能捏在手里。”刚买完早点的李叔拿着自己做的通草花,忍不住跟旁边人“炫耀”,“你看这花瓣边缘,我捏了三遍才够圆,比包饺子难多咯!”旁边带娃的陈女士则对着手机里的小红书教程点头:“平时刷手机都是看穿搭,现在能学做老手艺,还能跟着看扬州师傅怎么做的,挺好。”
活动持续了近5个小时,不少鄱阳居民参与体验,带走了属于自己的通草花作品。“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,没想到今天在自家门口就能摸到、做到。”参与民众感慨道,“扬州的花到鄱阳来,就像两地文化在握手,这种感觉很奇妙。”
这支带着通草花跨越千里的团队,早把“数字化传播”装在了行囊里。运营小红书账号“通草花”时,他们没只发教程,还特意拍了扬州通草花与鄱阳水乡的“同框”——比如把通草花放在湖边的石阶上,配文“扬州的‘草’,遇着鄱阳的‘水’,就有了新模样”。截至7月15日,账号118个粉丝里,有近三成是鄱阳本地用户,还有人私信问“能不能教做荷花样式”。

(图为7月1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“指尖承古韵,通草焕新生”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小红书账号截图,胡欣怡供图)
我们不是来‘摆一次摊’,是想让通草花跟鄱阳的烟火气撞撞肩。”团队成员张思雨一边帮居民把通草花插进竹编小筐,一边说,“看到有人把通草花插在鬓角,像老辈人戴花那样,突然觉得这千里路走得值——非遗不是只能‘忆往昔’,还能‘活在当下’。”
傍晚收摊时,竹篮里还剩几朵没做完的通草花,团队干脆送给了路过的小朋友。风里还飘着淡淡的染料香,有居民回头喊“下次再来呀”,夕阳把通草花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在扬州与鄱阳之间,牵起了一条细细的、带着花香的线。(张思雨 黄焕霞 杨启航)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